当前位置:历史谷 >

汴河的精彩文章

许浑《汴河亭》:这首诗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 许浑《汴河亭》:这首诗借古讽劝晚唐之意寓于不言之中

  •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
  • 10649
两宋时期城乡社会生活的饮食、服饰与出行
  • 两宋时期城乡社会生活的饮食、服饰与出行

  • 两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饮食、服饰和出行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下面是两宋时期城乡社会生活的饮食、服饰与出行的概述。一、饮食在两宋时期,饮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生活部分。这个时期的饮食文化非常繁荣,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美食和饮品。在宋代...
  • 7684
皮日休《汴河怀古》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皮日休《汴河怀古》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 皮日休,唐朝文人,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历史功底,留下了许多令人深思的诗篇。其中,《汴河怀古》是其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历史的深度解读,展现了他对过去的深深怀念和对未来的深思熟虑。《汴河怀古》是皮日休在游览汴河时,对过去历史的深深怀念而创作的一首诗。诗中,他以汴河为...
  • 29534
孟浩然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遂作《渡浙江问舟中人》
  • 孟浩然沿汴河南下经广陵渡江至杭州,遂作《渡浙江问舟中人》

  •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其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孟...
  • 18745
北宋为何对汴河如此重视呢?其实汴河不止有航运功能
  • 北宋为何对汴河如此重视呢?其实汴河不止有航运功能

  •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东京汴梁附近的河渠决口,宋太宗闻讯,天刚亮就乘步辇出乾元门,亲入泥淖,行走百步,视察灾情。他对群臣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宋太宗为什么会为一条河渠亲临抢险抗灾现场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
  • 4142
李益所作的《汴河曲》,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 李益所作的《汴河曲》,将诗人的忧国愁绪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 李益,字君虞,唐代官员、诗人,他的诗风豪放明快,以边塞诗出名,擅长七言绝句,代表作有《塞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江南曲》等。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李益所作的《汴河曲》吧。汴河曲李益〔唐代〕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译文及注...
  • 19142
《汴河怀古二首》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 《汴河怀古二首》的作者是谁?又该如何鉴赏呢?

  • 汴河怀古二首皮日休〔唐代〕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译文成千上万的彩船行驶在运河两岸的翠柳中间,但这支船队载到扬州后再也没有回还。应该是上天教人们开通汴河,这里...
  • 8527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 皮日休(约838—约883年),字袭美,号逸少,曾居襄阳鹿门山、号鹿门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晚唐诗人、文学家。皮日休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他的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同情民间疾苦之作,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著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等。那...
  • 4388
李益《汴河曲》:作者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
  • 李益《汴河曲》:作者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

  • 李益(746年—829年),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唐代诗人。主要以边塞诗作出名,擅长绝句,尤其是七言绝句。其作品有:江南曲、北从军征等。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益的《汴河曲》,一起来看看吧!汴河曲李益〔唐代〕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
  • 8102
宋朝首都之误:北宋的国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 宋朝首都之误:北宋的国都是“汴京”不是“汴梁”

  • 2007年5月,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隆力奇杯第12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一道知识题:说出北宋、南宋的首都分别是哪两个城市。大赛评委老师点评时说:"北宋都城开封汴梁。"开封古称汴梁,但是北宋时,并无汴梁之称。这是一个"通俗错法",因青年歌手大赛影响极大,老师的点评也极有...
  • 10659
汴京之围: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汴京之围: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汴京之围》是一部以北宋末年金军围攻汴京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作者以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入的历史研究,将这一历史事件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首先,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人物的塑造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不仅详细地描绘了汴京被围的全过程,还...
  • 11566
许浑《汴河亭》诗词赏析
  • 许浑《汴河亭》诗词赏析

  • 【原文】汴河亭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赏析】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有三个特点:一是在写景叙事上的“示观”描写。所谓“示观”,就是通过艺术想象把未曾见过的事物描...
  • 16323
汴京之围:一段历史的回响
  • 汴京之围:一段历史的回响

  • “汴京之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记忆,是北宋末年金军围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历史事件。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不安,也反映了民族矛盾的尖锐对立。作为历史的重要篇章,它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反思。【主体】首先,汴京之围让我们看到了北宋末年的社会矛盾和政治腐...
  • 20977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北宋汴京城,它泄露了哪些军事机密?
  •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北宋汴京城,它泄露了哪些军事机密?

  •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画家,我们看他的《清明上河图》时,都被这幅画的真实性深深感染,但是,就是这副画,泄露了北宋的军事机密,这是什么原因呢?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在清明时节繁华热闹的景象...
  • 14308
《汴京之围》是谁写的?《汴京之围》讲了什么内容?
  • 《汴京之围》是谁写的?《汴京之围》讲了什么内容?

  • 《汴京之围》是谁写的?《汴京之围》讲了什么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汴京之围》完整的还原了靖康之难的历史细节,这场战事直接导致北宋灭亡,一个朝代从盛世到毁灭也就短短三年时间。《汴京之围》的作者是著写过“帝国密码三部曲”和文化游“亚洲三部曲...
  • 18394
南宋两度收复汴梁,为何又两度丢失了汴梁?
  • 南宋两度收复汴梁,为何又两度丢失了汴梁?

  •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而南宋两度光复汴梁,又两度丢失,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
  • 22572
《清明上河图》中的那道城门,是“汴京保卫战”中的哪道门
  • 《清明上河图》中的那道城门,是“汴京保卫战”中的哪道门

  • 一个是太平盛世的巅峰之作;一个是国破家亡的生死大战,没想到,它们竟然能联系到一起。确实如此,如果在“靖康之耻”前,没有张择端记录下北宋这繁华的一刻,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一睹汴京昔日的风采了。兴盛和衰败,原来就在一瞬之间。昨天我们说了汴河对于“汴京保卫战”的影响,今天,...
  • 6436
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岑参《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送张秘书充刘相公通汴河判官便赴江外觐省》年代:唐作者:岑参前年见君时,见君正泥蟠。去年见君处,见君已风抟。朝趋赤墀前,高视青云端。新登麒麟阁,适脱獬豸冠。刘公领舟楫,汴水扬波澜。万里江海通,九州天地宽。昨夜动使星,今旦送征鞍。老亲在吴郡,令弟双同官。鲈鲙剩堪忆,莼...
  • 10546
汴京与汴梁:历史名城的双生花
  • 汴京与汴梁:历史名城的双生花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城市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成为了历史的瑰宝。其中,汴京和汴梁就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尽管它们在地理位置上相距不远,但在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和发展轨迹上却有着显著的差异。本文将通过对汴京和汴梁的对比分析,揭示这两个历史名城...
  • 31021
杜甫听闻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遂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甫听闻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汴等州,遂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
  • 7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