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赠友的精彩文章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唐代独孤及所作,是一首小暑赠友诗
  • 《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唐代独孤及所作,是一首小暑赠友诗

  • 唐代诗人独孤及所作的《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作者:独孤及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译文殷红的花瓣疑似被朝霞染色,精致...
  • 6329
杨敬之《赠项斯》:这首诗已然成为了赠友诗中的上品
  • 杨敬之《赠项斯》:这首诗已然成为了赠友诗中的上品

  • 杨敬之(约公元八二〇年前后在世),字茂孝,祖籍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安史之乱中移家吴(今苏州)。唐代文学家杨凌之子。好与士类交接,韩愈、刘禹锡、柳宗元等比之为当代贾、马。李贺、项斯、濮阳愿皆为其忘年之交。敬之诗以赠项斯一诗著名。《赠项斯》诗以热情推奖后辈而名传...
  • 6217
好友去世后,姚崇将所有宝物赠给好友,几天后好友才意识到,但为时已晚
  • 好友去世后,姚崇将所有宝物赠给好友,几天后好友才意识到,但为时已晚

  • 在中国古代,有一位名叫姚崇的官员,他曾经担任过唐朝的宰相。姚崇是一个非常忠诚和友善的人,他有一个好友叫做王维,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然而,有一天,王维突然去世了。姚崇感到非常悲痛,他认为自己失去了一个真正的朋友。在那个时候,人们通常会为死者准备一些宝物作为祭品,姚崇也不...
  • 31383
失主捐赠小偷万元 揭秘背后原因 网友:入戏太深!
  • 失主捐赠小偷万元 揭秘背后原因 网友:入戏太深!

  • 小偷阿涛多次偷东西却让人恨不起来,而且失主还主动捐赠阿涛万元,失主说:阿涛的遭遇,像极了《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自己也吃过苦,对于食不果腹的日子深有体会,望其改邪归正。“他家庭条件比较差,可能对他来说,能吃饱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王琨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尽管阿涛在老家有...
  • 24257
李白当时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遂作《赠孟浩然》
  • 李白当时与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遂作《赠孟浩然》

  •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赠孟浩然》,一起来看看吧!【内容】:吾...
  • 23713
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白《答友人赠乌纱帽》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答友人赠乌纱帽》年代:唐作者:李白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作品赏析【韵译】:接过你赠送的乌纱头巾,呵呵,不比山简的白接篱帽儿差啊。我现在头发白了,很久不照镜子了,小儿子看了却说:蛮合适。...
  • 27864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 是好友所赠还是战争所获?
  • 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 是好友所赠还是战争所获?

  • 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其剑身刻有八个古篆字。专家学者们在对古篆进行研究后,发现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原来这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锋利无比,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甚至是世界...
  • 22756
李白《赠友人其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白《赠友人其二》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赠友人其二》年代:唐作者:李白袖中赵匕首。买自徐夫人。玉匣闭霜雪。经燕复历秦。其事竟不捷。沦落归沙尘。持此愿投赠。与君同急难。荆卿一去後。壮士多摧残。长号易水上。为我扬波澜。凿井当及泉。张帆当济川。廉夫唯重义。骏马不劳鞭。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 22143
苏轼的一首《临江仙·赠王友道》表达了什么?
  • 苏轼的一首《临江仙·赠王友道》表达了什么?

  • 下面小编带来苏轼的《临江仙·赠王友道》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临江仙·赠王友道(宋)苏轼谁道东阳都瘦损,凝然点漆精神。瑶林终自隔风尘。试看披鹤氅,仍是谪仙人。省可清言挥玉尘,真须保器全真。风流何似道家纯。不应同蜀客,惟爱卓文君。注释临江仙:唐教...
  • 23718
孟郊赠友人的一首五言,全诗都是一种伤感的氛围
  • 孟郊赠友人的一首五言,全诗都是一种伤感的氛围

  • 你们知道孟郊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唐代诗人,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并称“郊寒岛瘦”。早年生活贫困,曾周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无所遇合,屡试不第。在湖州和僧皎然等组织了诗会,刻意吟...
  • 18655
苏轼写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赠刘景文》赏析
  • 苏轼写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赠刘景文》赏析

  • 苏轼写给好友的一首勉励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你一定要记住一年中最好的光...
  • 20555
韩愈所作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先写惜花再写友情,以惜花托友情
  • 韩愈所作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先写惜花再写友情,以惜花托友情

  •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
  • 15661
李白离开桃花潭时好友汪伦前来送行,遂作《赠汪伦》
  • 李白离开桃花潭时好友汪伦前来送行,遂作《赠汪伦》

  •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白的《赠汪伦》,一起来看看吧!【内容】:李白...
  • 31008
韩愈所作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以惜花托友情
  • 韩愈所作的《闻梨花发赠刘师命》,以惜花托友情

  • 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后人还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并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了很多写作理论,对后事具有指导意义。下面跟...
  • 17225
《三赠刘员外》柳宗元所作,表达对挚友的惋惜和感叹
  • 《三赠刘员外》柳宗元所作,表达对挚友的惋惜和感叹

  • 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时期文学家、思想家,河东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方面的成就大于诗。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柳宗元所作的《三赠刘员外》吧。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在永州已经呆了整整十余年的柳宗元,被召回京城,原以为会得到重用,却遭到以...
  • 23140
欧阳修《送杨寘序》:为好友杨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赠序
  • 欧阳修《送杨寘序》:为好友杨寘送行所作的一篇赠序

  •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景德四年(1007年)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欧阳修的《送杨寘序》,一起来看看吧!送杨寘序欧阳修〔宋代〕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
  • 17180
唐朝诗人贾岛《戏赠友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 唐朝诗人贾岛《戏赠友人》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 贾岛《戏赠友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戏赠友人贾岛〔唐代〕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译文及注释译文一日不作诗,自己的心就如同那废弃的水井一样干枯。笔砚好似那汲水辘轳,作诗时的吟咏...
  • 9306
越王剑与吴王矛之谜 是好友所赠还是战争所获
  • 越王剑与吴王矛之谜 是好友所赠还是战争所获

  • 1965年,一支考古队在挖掘春秋古墓时,意外发现了一把沾满泥土的长剑,其剑身刻有八个古篆字。专家学者们在对古篆进行研究后,发现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原来这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剑。一把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古剑,居然毫无锈蚀锋利无比,这一发现立即轰动了全国甚至是世界...
  • 20104
唐代诗词戏赠友人如何赏析?表达了贾岛什么感情?
  • 唐代诗词戏赠友人如何赏析?表达了贾岛什么感情?

  • 戏赠友人【唐代】贾岛,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笔砚为辘轳,吟咏作縻绠。朝来重汲引,依旧得清冷。书赠同怀人,词中多苦辛。这首诗首联“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直接指出一口井如果没有了水,固然是废井;倘若有水而无人汲,也依然是废...
  • 29713
李白一首《赠友人》,写出了真正的友情
  • 李白一首《赠友人》,写出了真正的友情

  •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其漫游与漂泊中的一生,尚义任侠,交友遍天下,并写下无数歌唱真挚友情和离别的佳作。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当然,他与朋辈间所产生出一往情深的交情,离不开这样一条道义基础。他在一首诗中表达出此意,并将...
  • 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