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路不拾遗的精彩文章

成语“路不拾遗”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该如何理解呢?
  • 成语“路不拾遗”有怎样的历史故事呢?该如何理解呢?

  • 【成语】:路不拾遗【拼音】:lùbùshíy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爱的衣裳丢了,他走了几十里后才发觉,心中十分着急。这时候,有人劝慰他说:“...
  • 15512
成语“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 成语“路不拾遗”是什么意思?出自于哪个典故?

  • 如何解释成语“路不拾遗”?有什么典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成语】:路不拾遗【拼音】:lùbùshíy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
  • 8521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在唐朝贞观年间是真的出现过吗?

  •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现象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
  • 27258
塔吉克族习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 塔吉克族习俗:夜不闭户 路不拾遗

  • 在新疆塔吉克族居住的地方――塔什库尔干,被人们称为“不会丢东西的地方”。来到塔什库尔干旅行,不用担惊受怕,不会丢失东西,也不会遇到暴力。据说,多年来,这里没有发生过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等重大案件。甚至连小偷小摸也极少发生。这里的监狱是空空荡荡的,使得看守者们都闲...
  • 20580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吗?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有“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唐代郑棨的《开天传信记》中有“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等等。由此可见,这是古代的...
  • 15892
贞观之治到底有多繁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贞观之治到底有多繁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很多人都不了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绝不只是理想,这个朝代真的做到了!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一个理想化的社会状态,是用来形容国家安定,国民素质高,社会风气好的。比如《三国演义》第87回开篇,说诸葛亮治理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一时间使得两...
  • 21496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生活真的存在过吗?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理想生活真的存在过吗?

  • 我国有句老话形容太平盛世叫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就是路上有人丢了东西没有人会捡起来据为己有,晚上家里睡觉不用关门因为没有贼会来偷抢财物,这样的社会听上去是不是很理想化,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出现过这样的时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种社会状况,在我们现在看来,简直...
  • 26059
成语“路不拾遗”源自何人?有哪些历史典故?
  • 成语“路不拾遗”源自何人?有哪些历史典故?

  • 成语“路不拾遗”源自何人?有哪些历史典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往下看。【拼音】:luòyángzhǐguì【解释】: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成语故事】: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 30561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是哪个朝代?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说的是哪个朝代?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理想的治理状态,是人们对于和谐社会的向往。然而,这句古训究竟出自哪个朝代呢?让我们一起探寻其历史渊源。“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左...
  • 5071
书中记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有这种现象吗
  • 书中记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唐朝贞观年间真的有这种现象吗

  • 对唐代贞观年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唐代出现这样的现象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
  • 4271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的是盛世的状态吗?这段历史一直被误解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真的是盛世的状态吗?这段历史一直被误解

  •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王温舒的故事。提起王温舒这个名字,很多人应该都感觉到很陌生,但是如果提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个成语,那么大家都会耳熟能详了,其实这个成语就跟王温舒有关系,这种治安状态就是王...
  • 10904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
  •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

  • 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真的吗?司马光为什么要这么写?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古代典籍中有非常多的记载。比如《战国策》中有“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韩非子》中有“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汉代贾谊《新书》中...
  • 14156
成语“路不拾遗”历史出处是哪里?有怎样的典故?
  • 成语“路不拾遗”历史出处是哪里?有怎样的典故?

  • 成语“路不拾遗”历史出处是哪里?有怎样的典故?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往下看。【拼音】:lùbùshíy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成语故事】: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做买卖的人途经武阳(今邯郸大名、馆陶一带),不小心把一件心...
  • 3204
路不拾遗的故事
  • 路不拾遗的故事

  • 出处汉·贾谊《新书·先醒》:“百姓富,民恒一,路不拾遗,国无狱讼。”典故: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听从他的建议,制定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实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应该予以奖励。他废除贵族...
  • 19170
《送黎拾遗》王维所作,道出内心的不情不愿
  • 《送黎拾遗》王维所作,道出内心的不情不愿

  •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诗人、画家,曾担任尚书右丞,时人称之为“王右丞”,他是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人物,开创了水墨山水画派,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为笃信佛教,后世称之为“诗佛”。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王维所作的《送黎拾遗》吧。岁月是一曲缠绵心扉的歌,一直萦绕在脑海中...
  • 20100
《寄左省杜拾遗》为岑参所作,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 《寄左省杜拾遗》为岑参所作,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

  •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文学创作方面,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异域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边塞诗尤多佳作。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一起来看看...
  • 22984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闻说梅花早,何如北地春。作品赏析(1)袁拾遗:作者的朋友,即第一句中的才子。(2)江岭:今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县交界处的大庾岭。流人:获罪而流放的人。[译文]我到洛阳拜访才子袁拾遗,他却获罪流放到大庾岭...
  • 12453
孟浩然到了洛阳后特意拜访袁拾遗,遂作《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孟浩然到了洛阳后特意拜访袁拾遗,遂作《洛中访袁拾遗不遇》

  •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其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孟...
  • 16493
拾遗记是不是正史 秦始皇接触外星人是不是真的
  • 拾遗记是不是正史 秦始皇接触外星人是不是真的

  •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和外星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成统一天下的帝王,理所应当的受到人们的崇拜,而在秦始皇的身上也出现了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像我们现代人经常在网络虚拟世界之中冒充秦始皇,并戏言要求打钱,而距离我们...
  • 31403
古代战场禁忌:不可捡拾的敌人遗物
  • 古代战场禁忌:不可捡拾的敌人遗物

  • 在古代战争中,战士们不仅要面对生死搏斗,还要遵守一些战场上的规矩和禁忌。其中,有些禁忌涉及到敌人遗留物品的处理。本文将探讨在古代战争中,战士们被禁止捡拾哪些敌人的遗物。一、敌方旗帜在古代战争中,旗帜是军队的灵魂,代表着军队的荣誉和士气。因此,捡拾敌方的旗帜被视为对...
  • 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