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诗词歌赋的精彩文章

历史上的慎郡王允禧淡泊名利钟情诗词歌赋
  • 历史上的慎郡王允禧淡泊名利钟情诗词歌赋

  • 慎郡王允禧是康熙帝的第二十一子,原名叫胤禧,之后因为避讳雍正帝,胤改为允,允禧从小能诗善赋,是清朝有名的画家、诗人、书法家。图片来源于网络慎郡王允禧在康熙五十年出生,生母是庶妃,是没有任何称号的汉族女子,其母在康熙六十一年被雍正尊为皇考贵人,允禧母亲在乾隆元年进位熙嫔...
  • 23007
苏轼除了诗词歌赋外 他做官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 苏轼除了诗词歌赋外 他做官都做了些什么事情

  • 苏轼做官都做过哪些事情,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北宋名人苏轼,大家都不陌生吧,作为中国十大文人之一,他的词赋流传至今,对中国及周边国家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家中也是杰才频出,父亲极其有才学,弟弟官至宰相,可以说是满门...
  • 7828
嵯峨天皇为何会对唐朝的诗词歌赋非常喜欢呢?
  • 嵯峨天皇为何会对唐朝的诗词歌赋非常喜欢呢?

  • 诗词歌赋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我国有着丰富的诗词歌赋流传下来,给后世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中国唐代是个诗歌的时代,以诗会友、把妹是文人的基本技能。那时,东边的日本国正在全面学习中国,遣唐使前前后后就来了19批次,这些人把中国的建筑、文化、制度全面学习了个遍,带...
  • 4294
他22岁一战成名,既能诗词歌赋,也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敌
  • 他22岁一战成名,既能诗词歌赋,也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敌

  • 说起辛弃疾,想必大家都会联想到“哦,就是那个南宋很有名的词人”。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柔情到“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豪气再到“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的凄凉,这些词句均出自辛弃疾之手。熟悉辛弃疾的人,就会发现辛弃疾的词豪放大气,能...
  • 10687
历史上的李白真的是面容清秀诗词歌赋的人吗 看完别再被电视剧给骗了
  • 历史上的李白真的是面容清秀诗词歌赋的人吗 看完别再被电视剧给骗了

  • 还不知道:历史上的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不知道大家看过一些古装剧了没,在古装剧里面,但凡提到了李白,大多数都把李白归类到了面容清秀,诗词歌赋样样俱全的人,但大家知道吗?从历史上来看的话,李白可能完全不是这么一个人,甚至还有资料...
  • 9985
古代的诗词歌赋为何很多都要歌颂君主呢?
  • 古代的诗词歌赋为何很多都要歌颂君主呢?

  • 对古代优秀帝王的歌功颂德,是文人墨客的最爱,歌颂的诗词歌赋由来已久,翻开一部二十五史,满篇都是对皇帝的歌颂。颂圣是有一定套路的,要么是歌颂圣人的不凡来历,要么是歌颂圣人的伟大业绩。歌颂圣人的伟大出生,也有一定的套路。一是用日月星辰来颂圣。《史记》说黄帝“生而神灵,弱...
  • 21678
苏轼《南歌子》系列诗词写的如何?
  • 苏轼《南歌子》系列诗词写的如何?

  • 众所周知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很有文采,那么他的《南歌子》系列诗词写的如何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一起看看吧。《南歌子·古岸开青葑》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
  • 22160
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这首词用赋体写成
  • 张惠言《水调歌头·春日赋示杨生子掞》:这首词用赋体写成

  • 张惠言(1761~1802)清代词人、散文家。原名一鸣,字皋文,一作皋闻,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二十六年生,嘉庆七年六月十二日卒。乾隆五十一年举人,嘉庆四年进士,官编修。少为词赋,深于易学,与惠栋、焦循一同被后世称为“乾嘉易学三大家”。又尝辑《词选》,为常州词派之开山,著有...
  • 17768
苏轼的《南歌子》有哪几首?盘点《南歌子》系列诗词
  • 苏轼的《南歌子》有哪几首?盘点《南歌子》系列诗词

  • 还不知道:苏轼的《南歌子》有哪几首?《南歌子》系列表达了苏轼的什么感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苏轼《南歌子》介绍《南歌子·古岸开青葑》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路、入西州。佳节连梅雨,馀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
  • 12227
创作诗歌如何使用“赋比兴”?“赋比兴”在诗歌中是什么东西?
  • 创作诗歌如何使用“赋比兴”?“赋比兴”在诗歌中是什么东西?

  •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创作诗歌如何使用“赋比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前几天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诗歌中“赋比兴”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在诗歌创作中如何使用,请举例说明?前言说起《诗经》,大家都知道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东汉郑玄解释赋、比、兴说:赋之言铺,直...
  • 12197
《老夫采玉歌》的内容是什么?《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
  • 《老夫采玉歌》的内容是什么?《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

  •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老夫采玉歌》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老夫采玉歌》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
  • 24165
汉朝诗词代表人物生平简介:东方朔,西汉著名词赋家
  • 汉朝诗词代表人物生平简介:东方朔,西汉著名词赋家

  • 东方朔(前154年-前93年),本姓张,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神头镇)人,西汉著名词赋家,幽默风趣且才华横溢,在政治方面也颇具天赋,他曾言政治得失,陈农战强国之计,但汉武帝始终把他当俳优看待,不以重用。东方朔一生著述甚丰,后人汇为《东方太中集》。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
  • 25648
《长门赋》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 《长门赋》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 《长门赋》,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编着的《昭明文选》。其序言提到西汉司马相如作于汉武帝时。据说是受了失宠的陈皇后的百金重托写成的。武帝读后,大为感动,陈皇后遂复得宠。赋前有序,说明作赋缘由(疑为后人所作)。先以武帝口吻说“朝往而暮来”,但武帝喜新忘旧。接着改为陈皇后...
  • 14909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诗词赏析
  • 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诗词赏析

  • 【原文】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赏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
  • 18125
应玚: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作赋,诗歌亦见长
  • 应玚:东汉末年文学家,擅长作赋,诗歌亦见长

  • 应玚[yáng](?—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接下来本站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应玚初被魏王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应玚为将军府文学。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应玚卒于疫疾。应...
  • 6379
董仲舒有哪些诗词赋?有什么含义?
  • 董仲舒有哪些诗词赋?有什么含义?

  • 董仲舒,西汉著名儒家学者,他的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不仅在儒学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本文将以董仲舒的诗词赋为核心,探讨其儒家文化的魅力。一、董仲舒诗词赋的创作背景董仲舒生活在西汉末年,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董仲舒将自己的...
  • 22695
元好问大气磅礴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 元好问大气磅礴的一首词:《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 下面小编带来元好问的《水调歌头·赋三门津》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水调歌头·赋三门津(金)元好问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仰危巢,双鹄过,杳难攀。人间此险何用,万...
  • 22577
唐代诗词赏析之野老歌,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 唐代诗词赏析之野老歌,该诗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 野老歌/山农词,唐代张籍,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中唐时代,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剥削残酷,因此抒写农民疾苦的题材也成为新乐府...
  • 12959
宋词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赏析,该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 宋词之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赏析,该词表达了什么情感?

  • 最高楼·醉中有索四时歌者为赋【宋代】辛弃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长安道,投老倦游归。七十古来稀。藕花雨湿前湖夜,桂枝风澹小山时。怎消除?须殢酒,更吟诗。也莫向竹边孤负雪。也莫向柳边孤负月。闲过了,总成痴。种花事业无人问,惜花情绪只天知。笑山...
  • 4942
《峨眉山月歌》写的有多美?《峨眉山月歌》诗词赏析
  • 《峨眉山月歌》写的有多美?《峨眉山月歌》诗词赏析

  • 《峨眉山月歌》写的有多美?《峨眉山月歌》好在哪里?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
  • 8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