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太极图的精彩文章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该怎么理解?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该怎么理解?

  •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应该怎么理解?该文全文只有249字,却阐述了周敦颐的宇宙观。下面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太极图说》是中国宋代周敦颐为其《太极图》写的一篇说明。全文249字。该文认为,“无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金木水火土五行...
  • 14447
太极阴阳八卦图:阴阳哲学的象征
  • 太极阴阳八卦图:阴阳哲学的象征

  • 太极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它由阴鱼和阳鱼构成,象征着阴阳两种基本的宇宙力量。这个图形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尤其是道家的阴阳学说。阴鱼和阳鱼是太极图的两个主要部分,它们代表了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阴鱼代表阴性,象征黑暗、寒冷、...
  • 29379
探索太极图的神秘起源:伏羲与阴阳哲学的象征
  • 探索太极图的神秘起源:伏羲与阴阳哲学的象征

  • 太极图,又称阴阳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著名的符号之一。它以简洁的黑白两色和对称的图形展现了宇宙万物的阴阳对立统一原理。太极图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而流传最广的说法认为这一符号是由远古时期的伏羲所创。本文将探讨太极图的历史来源,以及它与伏羲、八卦和阴...
  • 23065
伏羲画八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那么伏羲八卦太极图是真的吗?
  • 伏羲画八卦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那么伏羲八卦太极图是真的吗?

  • 伏羲画八卦的故事伏羲大帝是中华历史上一位很伟大的上古帝王,他统一了整个华夏民族,教会了人们很多东西,让人们拥有了可以自己生存的能力。还曾经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完成这些事情之后,他感觉有些疲劳,于是在一座山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伏羲氏一个注意观察四周事务的人,在那段...
  • 25471
五千年前原始社会象牙梳 暗含神秘太极图
  • 五千年前原始社会象牙梳 暗含神秘太极图

  • 在不久前开馆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内,有一把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这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象牙雕刻精品之一。令人惊叹的是,在梳身雕刻的“S“形图案颇像后世的太极八卦图,就是这把梳子将“易学源于商周之说”提前了两千年以上。...
  • 17908
殷洪只修道二十年,他为什么要用太极图才能杀死?
  • 殷洪只修道二十年,他为什么要用太极图才能杀死?

  • 关于殷洪之死,许多朋友都有一个疑问:殷洪不过修道二十年,人仙境界而已,为何竟然要动用太极图才能压服,才能干掉殷洪?只因殷洪有阴阳镜!不过,阴阳镜再强,还只是金仙级镇洞之宝,即B+级别,阐教方面本无需动用先天至强法宝太极图。那么,阐教高层为何如此做呢?我们先来确认下阴阳镜的等...
  • 19835
名著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太极图殷洪绝命的原文是什么?
  • 名著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太极图殷洪绝命的原文是什么?

  • 诗曰:太极图中造化奇,仙凡迥隔少人知。移来幻化真玄妙,忏过前非亦浪思。弟子悔盟师莫救,苍天留意地难私。当时纣恶彰弭极,一木安能挽阿谁。话说马元追赶子牙,赶了多时,不能赶上。马元自思:“他骑四不相,我倒跟着他跑?今日不赶他,明日再做区处。”子牙见马元不赶,勒回坐骑,大呼曰:“马...
  • 4703
皇太极第四女爱新觉罗·雅图简介:其婚姻有什么故事?
  • 皇太极第四女爱新觉罗·雅图简介:其婚姻有什么故事?

  • 爱新觉罗·雅图(1629—1678),清太宗皇太极的第四女,母孝庄文皇后。后金天聪三年(1629)正月初八日生。初号固伦公主。七年许配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第三子。崇德六年(1641)公主年13岁时出嫁。顺治十三年(1656)公主回到北京,翌年晋封为固伦长公主。顺治十六年(1659)十二月受封...
  • 12531
《坤舆万国全图》是如何诞生的?图上南极的广袤土地是南极洲吗?
  • 《坤舆万国全图》是如何诞生的?图上南极的广袤土地是南极洲吗?

  • 《坤舆万国全图》。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清朝从建立到灭亡,对外交流是一个从开放到封闭,再到被迫开放的一个过程,等到清朝灭亡的时候,清朝基本上已经被迫融入了世界体系,但是是一种被挨打被欺负的角色,其实康熙当时与国外的交流还是不少的,而且康熙皇帝本人也喜...
  • 10291
太极拳的来历和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由来介绍
  • 太极拳的来历和太极拳文化 太极拳的由来介绍

  •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
  • 13374
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简介
  • 皇太极第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阿图简介

  • 阿图(1632一1700),清太宗皇太极之第五女。其母为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雅图及七女固伦端献长公主同母。双眸似水,却带着谈谈的冰冷,似乎能看透一切,十指纤纤,肤如凝脂,雪白中透着粉红,似乎能拧出水来,一双朱唇,语笑若嫣然,一...
  • 4932
太极宫为什么没有了?太极宫被谁毁掉了?
  • 太极宫为什么没有了?太极宫被谁毁掉了?

  • 太极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的皇宫。作为中国古代宫廷文化的代表之一,它保存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太极宫现在为什么没有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探究竟。首先,太极宫在清朝末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当时,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攻占了紫禁城,并将...
  • 16584
清朝皇太极死因成谜 皇太极的死因是?
  • 清朝皇太极死因成谜 皇太极的死因是?

  •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皇太极死亡之谜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当大清国国运如日中天,中原江山已唾手可得,北京的金銮殿向皇太极频频招手的时候,皇太极的身体却一天天垮下来了。公元一六四三年八月初九,皇太极像往日一样上朝下朝,处理国政,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征...
  • 19727
揭秘:皇太极的妃子有哪些?皇太极最爱谁
  • 揭秘:皇太极的妃子有哪些?皇太极最爱谁

  • 皇太极的原名叫爱新觉罗·皇太极,他出生于1592年,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也是努尔哈赤去世之后继承汗位的人,据史料记载,皇太极的后妃一共有15位,其中只有一个是皇后,她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孝端文皇后。孝端文皇后出生于1599年5月31日,她的本名叫博尔济吉特·哲哲,是蒙古科尔沁...
  • 17040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图谋不轨但得到极力保全
  • 李承乾: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图谋不轨但得到极力保全

  • 李承乾(619年―645年1月5日),字高明,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李世民嫡长子,母为文德皇后长孙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人物生平立为太子公元626年(武德九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太宗皇帝,十月癸亥,年仅8岁的李承乾被册立为太子。史...
  • 23775
皇太极简介 大清王朝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生平
  • 皇太极简介 大清王朝清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生平

  • 爱新觉罗·皇太极(Huang·Taiji,公元1592年11月28日申时-公元1643年9月21日亥时),爱新觉罗氏,清太宗文皇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满族。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称天聪汗,前后在位17年。在位期间,发展生产,增强兵力,不断对明作战,公元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
  • 9043
皇太极怎么死的?揭秘清太宗皇太极死亡之谜
  • 皇太极怎么死的?揭秘清太宗皇太极死亡之谜

  • 皇太极的死,有这么几种说法:1、发现庄妃和多尔衮的奸情,被自己兄弟多尔衮刺杀而死;2、因为宠妃辰妃的死,悲伤过度而死。网络配图3、在睡梦中贸然猝死,死因很可能是心肌梗塞。那么,皇太极究竟是怎么死的呢?皇太极死的那一年,他52岁,这年的皇太极,虽然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被袁崇焕...
  • 12861
皇太极的妃子 揭秘清太祖皇太极的妃子列表简介
  • 皇太极的妃子 揭秘清太祖皇太极的妃子列表简介

  • 皇太极的妃子:清太宗皇太极,都说清朝的皇帝多痴情,皇太极尤胜一筹,这个多情皇帝又有多少的后宫佳丽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伙罗列一下皇太极的妃子们。1.孝端文皇后(1599年5月13日—1649年5月27日):博尔济吉特·哲哲,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正宫皇后。生于1599年5月13日(万历二十...
  • 24998
皇太极第四女爱新觉罗·雅图:固伦雍穆长公主简介
  • 皇太极第四女爱新觉罗·雅图:固伦雍穆长公主简介

  • 固伦雍穆长公主(1629年-1678年),清初人,满族,姓爱新觉罗氏,名雅图,清太宗皇太极的四女儿。她的生母是皇太极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与皇太极的九子福临、五女阿图、七女同母。初号固伦公主。七年(1641年)许配给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哥哥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之第三...
  • 10724
皇太极是什么意思?皇太极为什么叫皇太极
  • 皇太极是什么意思?皇太极为什么叫皇太极

  • 皇太极是什么意思?皇太极为什么叫皇太极?皇太极也以洪太极、黄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献中出现。现代学者多认为皇太极并非其真实名字,而仅仅是其称号,来源于蒙古贵族的称号“浑台吉”,和“贝勒、贝子”意思差不多。而皇太极的本名众说纷纭。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认为...
  • 19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