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溪亭的精彩文章

古典文学名著《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 全文
  • 古典文学名著《陶庵梦忆》:卷八·瑞草溪亭 全文

  • 《陶庵梦忆》,明代散文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该书共八卷,成书于甲申明亡(1644年)之后,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那么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卷八·瑞草溪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瑞草...
  • 19612
《溪居》的内容是什么?《溪居》诗词赏析
  • 《溪居》的内容是什么?《溪居》诗词赏析

  •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柳宗元《溪居》诗词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溪居》柳宗元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诗词赏析这首诗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全诗写谪居佳境,苟得自...
  • 8089
刘邦做过泗水亭亭长,亭长是什么级别的官?
  • 刘邦做过泗水亭亭长,亭长是什么级别的官?

  • 你们知道刘邦的故事吗?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刘邦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
  • 8527
戴叔伦《苏溪亭》: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 戴叔伦《苏溪亭》:景是暮春之景,情是怨别之情

  • 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
  • 26247
纳兰性德的咏史之作:《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 纳兰性德的咏史之作:《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

  • 下面小编带来纳兰性德的《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原文及赏析,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浣溪沙·红桥怀古和王阮亭韵(清)纳兰性德无恙年年汴水流。一声水调短亭秋。旧时明月照扬州。曾是长堤牵锦缆,绿杨清瘦至今愁。玉钩斜路近迷楼。注释红桥:桥名。在江苏扬州...
  • 23265
宋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何理解?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 宋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何理解?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
  • 25408
梦溪笔谈全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的作者
  • 梦溪笔谈全文及翻译 梦溪笔谈的作者

  • 《梦溪笔谈》是一部由北宋著名科学家兼政治家沈括所撰写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被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简介《梦溪笔谈》古本扫描图《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笔谈》二十六...
  • 12201
什么是溪山战役?溪山战役的过程如何?
  • 什么是溪山战役?溪山战役的过程如何?

  • 溪山战役美国和越南两国于1968年进行的的一场步兵对坦克的战役,这也是越南军队第一次应用坦克这一武器的战役,虽然最终还是败给了美国,但是越南还是收获了很多。那么关于西山战役还有哪些介绍呢,溪山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关于溪山战役还有哪些简介呢?溪山战役的介绍溪山战役爆...
  • 19362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清照的...
  • 2845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创作背景是怎么样的?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不过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作品原文如梦令⑴常记溪亭日暮⑵,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⑶,误入藕花深处⑷。争渡⑸,争渡,惊起一滩...
  • 7840
《苏溪亭》唐代戴叔伦所作,表达了作者乐观的心态
  • 《苏溪亭》唐代戴叔伦所作,表达了作者乐观的心态

  • 戴叔伦,字幼公,一作次公,唐代中期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戴叔伦所作的《苏溪亭》吧。春草孕育希望,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心中的滋养;夏荷孕育希望,在“出淤泥不染中”贮存心中的圣洁;秋叶孕育希望,在飒飒之萧条中汇聚心中的归根;冬雪孕育希望,在漫天之素美中饱...
  • 31086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词人李清照当时有个好心情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词人李清照当时有个好心情

  •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居济南。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今有《李清照集》辑本。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李清照的...
  • 14530
宋词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鉴赏,作者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 宋词之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鉴赏,作者用了什么表现形式?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李清照,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2948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作者是谁?该如何赏析呢?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
  • 2416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作者是谁?这首诗词的原意是什么?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是词牌名,又名“忆仙姿”“宴桃源”“无梦令”等。“如梦令”的始创调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xù)《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风舞凤。长记...
  • 812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这首词的原意是什么?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哪位诗人的作品?这首词的原意是什么?

  • 【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注释】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溪亭:临水的亭台。日暮:黄昏时候。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兴尽:尽了兴致。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回舟:乘船而回。误...
  • 4280
柳敬亭是谁 柳敬亭的简介 柳敬亭是哪里人
  • 柳敬亭是谁 柳敬亭的简介 柳敬亭是哪里人

  • 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据考证祖籍是南通州余西场,即现在的余西古镇,生于1587年,死于1670年,享年83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话艺术家,他的评书风格很为后人称道,争相效仿。下面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他的一生。柳敬亭画像柳敬亭原名曹永昌,在南宋建炎年时,金人南下入侵,...
  • 22951
《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梦溪笔谈》内容是什么
  • 《梦溪笔谈》简介 沈括《梦溪笔谈》内容是什么

  • 《梦溪笔谈》简介:《梦溪笔谈》是北宋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分为26卷,又《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因为写于润州(今镇江)梦溪园而得名,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梦溪笔谈》包括《笔谈》、《补笔谈》、《续笔谈》三部分。《笔谈》二十...
  • 28213
苏轼-诗词《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苏轼-诗词《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古诗《南溪有会景亭处众亭之间无所见甚不称》年代:唐作者:苏轼飞檐临古道,高榜劝游人。未即令公隐,聊须濯路尘。茅茨分聚落,烟火傍城闉。林缺湖光漏,窗明野意新。居民惟白帽,过客漫朱轮。山好留归屐,风回落醉巾。他年谁改筑,旧制不须因。再到吾虽老,犹堪作坐宾。...
  • 4864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赏析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 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