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唇亡齿寒的精彩文章

光海君被废的原因:唇亡齿寒的政治错误
  • 光海君被废的原因:唇亡齿寒的政治错误

  • 光海君可以称的上是朝鲜历史上比较聪明的君主,但是他的野心和聪明没有让他把朝鲜治理的更好,反而是他的多心把自己送出了历史舞台。宣祖在世时对明朝的政策很是赞赏,并且多加学习,在朝鲜遇到危机之时明朝都曾出兵帮助,所以宣祖对明朝会亲近一些,但是光海君的两端外交让自己成为...
  • 14998
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 俗话说唇亡齿寒 南宋为什么还要联合蒙古消灭金国

  • 很多人都不了解南宋联蒙灭金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是指两个相互依存的个人或组织之间的密切关系。而国与国之间也常常发生唇亡齿寒之事,而宋朝就经历了两次唇亡齿寒的教训。公元1120年,北宋政府面对新兴的金人对辽朝的进攻,背弃了与...
  • 7218
赵氏宋朝对"唇亡齿寒"道理的理解匮乏,导致两次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厄运
  • 赵氏宋朝对"唇亡齿寒"道理的理解匮乏,导致两次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厄运

  •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赵氏宋朝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然而,这个朝代却因为对“唇亡齿寒”道理的理解匮乏,两次遭遇被少数民族灭国的厄运。本文将探讨宋朝对这一道理的认识不足,以及这种不足给国家带来的严重后果。“唇亡齿寒”是一个来自《左传》的典故,比喻双方息息相关,利害一致...
  • 13652
孙权为何帮助曹操灭蜀国 难道说他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 孙权为何帮助曹操灭蜀国 难道说他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吗

  • 还不知道:孙权为何帮助曹操灭蜀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之后,很疑惑,不明白为什么我说孙权帮着曹操灭掉了蜀国。难道不是诸葛亮伐魏不成身死他乡,最后被魏国反杀从而刘禅投降,蜀国才灭的么?这跟东吴的孙权有半毛线关系啊。首先我...
  • 29844
俗话说唇亡齿寒 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呢
  • 俗话说唇亡齿寒 为何魏灭蜀之战东吴没有不出兵呢

  • 还不知道:魏灭蜀之战东吴为何不出兵呢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63年夏,魏国18万大军兵分三路大举伐蜀(互不相属):右路军3万兵马,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进击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负责牵制姜维;中路军3万兵马,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在武街(今甘肃成县西)和...
  • 27201
俗话说唇亡齿寒 燕国为什么一直抓着赵国不放
  • 俗话说唇亡齿寒 燕国为什么一直抓着赵国不放

  • 对赵国和燕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战国风云,七雄并立,每个国家为图强争霸,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外交策略;在整个战国时代,燕国对外策略是非常的清晰的,基本上只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抗东部的齐国,另一个则是对抗它西南部的赵国。在战国中后期,秦国...
  • 6134
唇亡齿寒的南宋为何在宋金战争时,选择联蒙灭金?
  • 唇亡齿寒的南宋为何在宋金战争时,选择联蒙灭金?

  •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XXX。“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当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寒。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最终...
  • 20362
诸侯们为什么不来救赵国呢?他们不懂唇亡齿寒吗?
  • 诸侯们为什么不来救赵国呢?他们不懂唇亡齿寒吗?

  •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总是离不开大大小小的战争,中国更是经历了分分合合的历史进程。而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这些闻名天下的战役,更是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其中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更是成为战国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加快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而这场战...
  • 9415
俗话说唇亡齿寒 蜀汉灭亡后东吴是怎么对付西晋的
  • 俗话说唇亡齿寒 蜀汉灭亡后东吴是怎么对付西晋的

  • 还不知道:蜀汉灭亡之后,东吴是如何单打独斗,对付魏国以及西晋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正所谓唇亡齿寒,在蜀汉没有灭国的时候,东吴尚且可以和蜀汉联合起来抵抗曹魏,可是等到蜀汉灭国之后,东吴就彻底变成单打独斗了,面对强大的曹魏,东吴是如何夹缝求生...
  • 5272
宋朝历史上两次“唇亡齿寒”,最后结果怎么样?
  • 宋朝历史上两次“唇亡齿寒”,最后结果怎么样?

  •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宋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当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
  • 11398
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 成语唇亡齿寒的故事

  •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
  • 26815
俗话说唇亡齿寒 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 俗话说唇亡齿寒 为何吴国对蜀国的灭亡坐视不管呢

  • 吴国为什么不救蜀国,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263年8月,魏国派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起大军一十八万,发起了灭蜀战役。是役,蜀国将士在姜维的率领下奋勇抗击,然终究未抵挡住魏军,蜀国灭亡。对于这场战争,本文暂不...
  • 27976
俗话说唇亡齿寒 蒙金战争时南宋为何不支援金国
  • 俗话说唇亡齿寒 蒙金战争时南宋为何不支援金国

  •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蒙金战争,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自蒙古决定反金之日起,成吉思汗就定下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既在攻打金夏的同时,与南宋交好,共同伐金。但是南宋朝廷并不傻,联金灭辽的教训就摆在眼前,早在蒙金爆发冲突之初时宋廷就有人提出:“今之女真,即昔之亡辽,而今之蒙...
  • 16488
唇亡齿寒的寓言内容是什么?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 唇亡齿寒的寓言内容是什么?故事教会了什么道理?

  •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唇亡齿寒的寓言故事,欢迎关注哦。虞国地处晋国和虢国之间。晋国要去攻打虢国,欲向虞国借路通过,担心虞国不会答应。晋国的臣子荀息向晋献公献计说:“你如果肯把那块垂棘的玉石和那匹待产的马送给虞国国君,向他借路,他一定会答应的。”晋献公说:“...
  • 25759
成语“唇亡齿寒”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 成语“唇亡齿寒”出自哪里?其中又有哪些典故呢?

  • 【唇亡齿寒的意思】1、《左传·僖公五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2、《左传·哀公八年》:“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3、宋·文莹《玉壶清话》卷六:“时虽已下荆楚,孟昶有唇亡...
  • 8572
正所谓唇亡齿寒 蜀汉灭亡后东吴又是怎么对付曹魏的
  • 正所谓唇亡齿寒 蜀汉灭亡后东吴又是怎么对付曹魏的

  • 对东吴和曹魏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263年,蜀汉宣告灭亡。正所谓唇亡齿寒,随着蜀汉覆灭,吴蜀联盟宣告破裂,面对蜀汉灭亡,东吴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吴主孙休先后派出两军。以名将陆抗为首的豪华阵容,明面上做出支援态势,实则欲图夺取巴东,打通入蜀通道,图...
  • 29568
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联蒙灭金最后被蒙所灭!
  • 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联蒙灭金最后被蒙所灭!

  • 洗雪“靖康之耻”,却又召来亡国之患,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宋徽宗、钦宗二帝被掳,无数黎民百姓遭难,北宋灭亡。南宋政权建立后,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眘、宋宁宗赵扩都曾誓师北伐,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一批抗金名将鏖战疆场,“靖康耻,犹未雪...
  • 16446
成语“唇亡齿寒”历史出处是哪里?该怎样理解呢?
  • 成语“唇亡齿寒”历史出处是哪里?该怎样理解呢?

  • 【成语】:唇亡齿寒【拼音】:chúnwángchǐhán【解释】: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要相关。【成语故事】:晋侯再次向虞国借道去征伐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处在虞国的外面。虢国如果灭亡了,虞国必然跟着灭亡。有言:‘辅车(颊骨与牙床)相依,唇亡齿寒’,所指的就是虞...
  • 25833
光海君被废的原因:竟是唇亡齿寒的政治错误
  • 光海君被废的原因:竟是唇亡齿寒的政治错误

  • 光海君可以称的上是朝鲜历史上比较聪明的君主,但是他的野心和聪明没有让他把朝鲜治理的更好,反而是他的多心把自己送出了历史舞台。宣祖在世时对明朝的政策很是赞赏,并且多加学习,在朝鲜遇到危机之时明朝都曾出兵帮助,所以宣祖对明朝会亲近一些,但是光海君的两端外交让自己成为...
  • 17683
唇亡齿寒讲了怎样的故事?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 唇亡齿寒讲了怎样的故事?能得到哪些启发呢?

  • 唇亡齿寒的故事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
  • 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