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谷 >

夜雨寄北的精彩文章

李商隐的诗被指抄袭现代人?网友惊呼学费白交!
  • 李商隐的诗被指抄袭现代人?网友惊呼学费白交!

  • 李商隐的诗是否抄袭现代人?网友惊呼学费白交!在中国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李商隐是一位富有才华且备受赞誉的诗人。然而,近期有人指出他的诗有抄袭现代人的嫌疑,此言论犹如在文学界投下了一颗炸弹,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惊呼:“学费白交了!”然而,仔细研究后会发现,这种指控并不完全公...
  • 13792
李商隐的诗被误认为抄袭现代人,网友质疑其学术诚信
  • 李商隐的诗被误认为抄袭现代人,网友质疑其学术诚信

  • 李商隐的诗被误认为抄袭现代人,这是一个有趣的学术争议。李商隐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被广大的学者和爱好者所传颂。然而,有人认为他的诗歌抄袭了现代人的作品,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这个争议的起因是,有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李商隐的诗歌...
  • 31019
唐代李商隐之夜雨寄北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唐代李商隐之夜雨寄北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
  • 15892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 木兰花令·宿造口闻夜雨寄子由才叔苏轼〔宋代〕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夜凉枕簟已知秋,更听寒蛩促机杼。梦中历历来时路。犹在江亭醉歌舞。尊前必有问君人,为道别来心与绪。译文三更时分,夜雨点洒在梧桐树叶上,那淅淅沥沥的雨声将我从好梦中惊醒,梦中场景再也找寻不...
  • 25316
《夜雨寄北》为李商隐所作,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妻子的
  • 《夜雨寄北》为李商隐所作,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妻子的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
  • 4170
《夜雨寄北》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 《夜雨寄北》原文是什么?该如何鉴赏呢?

  •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
  • 18377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赏析
  • 鱼玄机《冬夜寄温飞卿》赏析

  • 原文:苦思搜诗灯下吟,不眠长夜怕寒衾。满庭木叶愁风起,透幌纱窗惜月沈。疏散未闲终遂愿,盛衰空见本来心。幽栖莫定梧桐处,暮雀啾啾空绕林。参考翻译⑴温飞卿:指晚唐人、词人温庭筠。温飞卿与鱼玄机是忘年交。⑵寒衾(qīn):冰冷的被褥,表示孤单。⑶幌:帘幕。沈:通“沉”。⑷未闲:不容...
  • 6180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究竟是写给谁的?
  •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究竟是写给谁的?

  • 李商隐最著名的七言绝句《夜雨寄北》,究竟是写给谁的,很长时间来一直存在争议。多数人都将其视为写给妻子的。因为李商隐的人生当中,婚姻是一段不多见的亮色之一,两人的感情非常要好。而且现实生活对李商隐非常的苛刻,唯有妻子能够带给他温暖,而他用这一抹温暖来回报妻子,也是顺...
  • 19312
李商隐《夜雨寄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 李商隐《夜雨寄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
  • 6297
《春夜喜雨》杜甫所作,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
  • 《春夜喜雨》杜甫所作,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

  •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诗也被成为“诗史”。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春夜喜雨》吧。唐宋,是我国古代诗词意象最为灿烂辉煌的时期。而在古诗词纷繁的意象中,最让人涵咏不尽的是“雨”。尤其是春雨,在诗人们的笔下,更是多...
  • 3937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李商隐《夜雨寄北》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 《夜雨寄北》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商隐。其全文诗词如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前言】《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
  • 3746
夜雨寄北之唐代诗词鉴赏,李商隐在诗中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 夜雨寄北之唐代诗词鉴赏,李商隐在诗中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 夜雨寄北,唐代李商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
  • 27216
《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
  • 《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

  • 《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这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时期,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诗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
  • 10572
《夜雨寄北》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 《夜雨寄北》的原文是什么?该如何理解呢?

  •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赏析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
  • 21770
《夜雨寄北》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 《夜雨寄北》原文是什么?该怎样赏析呢?

  •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代〕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还没有确定的日期,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已涨满秋池。什么时候我们才能一起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日期还难以确...
  • 9982
《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所作,以夜雨写尽羁旅之思
  • 《水仙子·夜雨》元代徐再思所作,以夜雨写尽羁旅之思

  • 徐再思,字德可,喜欢吃甜食,因此号甜斋,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他的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合称“酸甜乐府”。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徐再思所作的《水仙子·夜雨》吧。唐诗和宋词那是古典文学的两座高峰,以至于后人再也创作不出那样优秀的诗词,这两个朝代群星璀璨,无数的文人...
  • 7389
《夜雨寄北》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怎么赏析呢?
  • 《夜雨寄北》的原文是什么?这首诗词该怎么赏析呢?

  • 【原文】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注释】1.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2.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3.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 22929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寄寓了家国身世的思想情绪
  • 程垓《水龙吟·夜来风雨匆匆》:寄寓了家国身世的思想情绪

  •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游临安,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
  • 3824
白居易《秋雨夜眠》:全诗紧紧把握了老翁秋雨之夜安眠
  • 白居易《秋雨夜眠》:全诗紧紧把握了老翁秋雨之夜安眠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
  • 31355
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语浅情深,却是含蓄隽永
  • 李商隐《夜雨寄北》:这首诗语浅情深,却是含蓄隽永

  •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其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
  • 3843